缺少人文關懷的語文教學,縱使再易又有何價值呢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線的公布和中考閱卷工作的結束,六月考試季終于硝煙散盡,新一輪中高考改革以自己的方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而此番試題的變化又為我們傳遞了怎樣的信號呢? 我覺得,首先是“堅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考察”。以北京語文中考試卷為例,搭“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等節(jié)目的順風車,考卷中選擇題的六道題有五道涉及漢字書寫、成語運用、歷史典故,以至于原本大多數學生都能拿到滿分的基礎題這次卻成了奪分熱門。而且這其中大多數內容無法在考前集中復習,多靠學生平時學習中的積累,關注生活,關注語言基本功。盡管這會給教師的語文教學,尤其是臨考前的復習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對于提醒學生關注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淀,改變語文學習思路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細看今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你會發(fā)現試卷上出現了很多此前從未考察或多年未考察過的內容:選擇題涉及了漢字的筆畫、間架結構和歷史典故;文言文和議論文均有題目要求考生結合生活實際談閱讀體會;作文題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要求“發(fā)揮想象”…… 而這些內容在今年的《考試說明》中并未提及,頗讓很多老師和考生有一種措手不及、答對靠“蒙”的感覺。 其實這類題型在很多地方中考卷里早已出現,而北京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題型意識、規(guī)范意識,現代文答題乃至寫作已形成嚴謹的套路,這本身就與語文學習的思維訓練、人文涵養(yǎng)背道而馳。 考試院此番命題的大手術應是想借出題形式的變化帶來教學思路的變化。然而說一千道一萬,語文的教育最終仍然是情感的教育,無論考題和教學方式如何變化,若失去了“情感”這一準星,那么所有的努力都無法命中教育的紅心。今年,多年未考的《送東陽馬生序》終于出現在了北京考生的視線中,小作文的主題是“向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幫助和關愛過你的人表示感謝”,命題時越來越多的關注放在了尊師重教和感恩上,并且在情感教育的同時不忘語言的學習最終是為了表達交際這一實用性的功能。 教育改革的腳步幾十年來從未停歇過,而今年開始的波及中高考科目及命題內容的教改明顯是近年來動作最大的一輪。此番考題的變化在筆者看來是個良好的信號,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考試范圍會消失,答題方法會消失,模擬考試會消失。毋庸置疑,這勢必給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們的日常教學帶來很多挑戰(zhàn),但任何變革都會帶來陣痛,缺少人文關懷的語文教學,不能回歸人情美、人性美的語文教學,縱使再易又有何價值呢?惟思惟情,方能成就本色語文!(張曉靜)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評論家“趕場子”為哪般
已是最后一篇
-
評論家“趕場子”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