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審美觀念表達的音樂“三境”
發(fā)表時間:2014-07-10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古代詩樂舞三位一體,不僅共同流淌著人類天然的情愫,而且更成為天地神人四象交合的靈媒。而“樂”又通過與“禮”的交融,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因素。在儒教的源頭,音樂是多重理想合一的載體。它是神祉的,“樂者,天地之和也”;它也是權(quán)力的,“非天子,不作樂”;它還是道德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王昌齡作《詩格》講詩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作為審美觀念表達的音樂在現(xiàn)代國民教育的春風化雨中,亦有個體的情志表達、心智教化、性靈陶冶三重境界,家庭、學校和社會則分別成為不同時期的音樂審美教育主場。

  樂之一境:以家庭教育啟蒙情志表達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音樂于學前兒童而言,是一種天性的表達,也是認識外部世界、表達自我情感的依托。因此家庭音樂教育要依勢而行,把啟蒙孩子的情志表達作為主要目標。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音樂教育時,一定要建立“寬容、寬和、寬泛”的多元音樂文化觀,對中西方不同形式的音樂兼收并蓄,由孩子去自由甄選。當前,父母通常讓孩子學習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這反映出中國家庭教育對傳統(tǒng)音樂、禮樂文化的失語,深層次看,則是對傳統(tǒng)禮樂審美價值缺乏起碼的自信和自覺。其實,民國時期西洋音樂被有識之士介紹到國內(nèi),初衷是希冀在中西音樂比較過程中,為傳統(tǒng)音樂尋找更為開闊的傳播與傳承之路。令人遺憾的是,今日中國對音樂的審美大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在西方標準上,教育原則和路徑多年來也一直遵循西洋道路和模式。長此以往,不利于傳達中華民族獨有的情感志趣和東方美學情懷,也與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不相適應。因此,家長要首先進行有關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自我教育,并在自身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啟兒童情志表達之蒙,逐步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并熱愛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美。

  樂之二境:以學校教育養(yǎng)成心智德性

  學校教育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主要教育形式,導向性、階段性和目標性十分明確。簡言之,幼兒音樂傾向于培養(yǎng)對美的感受力,中小學音樂著力于培育心智的理解力,大學音樂則致力于教化人生的道德價值觀。

  兒童所接觸的音樂類型與風格會對其日后成長中建立固定的音樂審美、禮樂表達傾向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必須根據(jù)兒童的特點,選擇樂思簡單清晰、旋律感明顯的音樂作品,培養(yǎng)兒童感受音樂美的能力。音樂教育選材應以經(jīng)典的童謠為主,避免兒童過多接觸成人的流行歌曲和舞曲。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少年兒童建立音樂審美傾向的重要時期,此時要兼顧到成長“轉(zhuǎn)型”的啟蒙需要,注意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疏導和訓育功能,采取美育、智育與德育兼容并包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多選擇一些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美的音樂作品和受西洋作曲技法影響創(chuàng)作的近現(xiàn)代音樂作品,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智育的同時,加強德育功能,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國的音樂傳統(tǒng)和音樂審美觀,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其形成和諧、友善、愛國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奠定基礎。大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處于逐漸定型時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精髓傳授于學生,使學生在深層次體驗中國音樂審美價值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共鳴,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定型之時,引導其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樂之三境:以社會終身教育培育性靈人格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儒家認為音樂完成了個人修養(yǎng)和人格的終極培育。音樂的社會教育集社會性、全民性和終身性于一體,達成個體世界禮樂文化的臻于完善,進而體現(xiàn)出社會發(fā)展中時代脈搏的跳動。近代以來,在中國步入現(xiàn)代化過程中,社會音樂教育就曾借助其特殊的藝術感染力,在宣傳新思想、新道德,培育新人格方面提供了巨大的社會傳播和宣傳助力。

  人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音樂現(xiàn)象只要符合自身的音樂審美觀,都會自覺地對其產(chǎn)生審美與禮樂實踐作用。當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擁有相近的音樂審美觀時,這一音樂現(xiàn)象會迅速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適時的流行音樂趨向;另一方面,當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音樂現(xiàn)象區(qū)別于自身現(xiàn)有音樂審美觀時,人們通常會自覺地避開這一音樂現(xiàn)象,這時在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擁有相近的音樂審美觀前提下,上述音樂現(xiàn)象就會被越來越邊緣化,有的甚至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些年,國家特別關注“非遺”類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非遺”項目要么被過度包裝而失去原生樣態(tài),要么成為“絕響”留存在數(shù)字資料庫中。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國人的音樂審美觀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漸行漸遠。要扭轉(zhuǎn)這一局面,必須采取德育、美育并舉方式,充分發(fā)揮社會音樂教育的功能,從思想層面校正國人音樂審美觀中缺失的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崇敬、摯愛之情??上驳氖?,在一些高校和中小學,以及社會文化場所,傳統(tǒng)音樂、戲劇文化正呈現(xiàn)恢復之勢。當然,這并不是狹隘地改變身處現(xiàn)代社會中國人的音樂審美觀,而是對其進行豐富與重構(gòu),讓人們在感受傳統(tǒng)音樂“禮樂之美”的同時,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諦。(王冰,通化師范學院)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張慧磊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053350&encoding=UTF-8&data=AB9U5gAAAAcAAE5cAAAAAQAt5L2c5Li65a6h576O6KeC5b-16KGo6L6-55qE6Z-z5LmQ4oCc5LiJ5aKD4oCdAAAAAAAAAAAAAAAvMC0CFDrP8BwV-PZMR354GwPDJowjlOGwAhUAjR5d7AErII9scpvpVr5iNRfgNwk.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053350&encoding=UTF-8&data=AB9U5gAAAAcAAE5cAAAAAQAt5L2c5Li65a6h576O6KeC5b-16KGo6L6-55qE6Z-z5LmQ4oCc5LiJ5aKD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HKX0xcyhdl4FBPz-w9TDUNcSB-uAhRic6Ce7X03I_LQCm4wIPyAeChVo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