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自始至終的善意,再離奇曲折的新聞報道,也不會給社會平添溫暖和光亮
一位八旬老人開著無牌照的摩托車載著百歲母親看病,路遇交警被扣罰款。南京一家媒體刊登的這則新聞,讓輿論為老人仁孝救母之舉點贊不已,對當事交警的質(zhì)疑不絕于耳。另一家上海媒體卻同時報道了這件事的后續(xù)進展:當事交警不但通知了老人的家屬,還開車將二位老人送到了醫(yī)院,事情圓滿解決,各方拍手稱快。
同一件事情,兩家媒體不同的“取景框”,使得事實的呈現(xiàn)截然不同,在輿論場上激起社會效應也大相徑庭。一段時間以來,用特殊的“取景法”,迎合受眾情緒,置事件的整體于不顧,成為部分媒體吸引公眾眼球的法寶。例如,去年的《我的右腎去哪兒了》,在缺乏向醫(yī)生求證的情況下,單方面報道了患者對醫(yī)生的懷疑和指責,引發(fā)了廣大網(wǎng)友對醫(yī)生這個崇高職業(yè)的強烈憤慨,最后卻遭遇新聞反轉(zhuǎn);再如《北大新聞系才女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送快遞》新聞,記者不顧女主人公在采訪時一再強調(diào)的專升本學歷,而以“北大學歷”作為引爆點進行敘事。
在這些事件中,很多媒體原本也是出于善意的報道。比如,從救死扶傷、生命至高的角度出發(fā)聲援老人,呼吁寓情于法,善意滿滿,無可厚非。但是,媒體的善意離不開新聞的真實性。新聞事件是一個客觀的過程,要確保新聞真實,既要瞻前顧后,弄清事件來龍去脈,更要東張西望,呈現(xiàn)事件過程。如果相關(guān)媒體只報道事件的“上半場”,不顧及新聞的“下半場”,結(jié)果造成網(wǎng)友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大相徑庭,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媒體善意離不開新聞公正這個鐵律。新聞公正就是新聞事實的敘述要盡量擺脫主觀隨意的選擇,力求平衡報道,公正客觀敘述。一個新聞事件往往牽涉到諸多新聞主體,新聞敘事必須360度取景,兼顧到不同主體角色,聚焦不同現(xiàn)場當事人。八旬老人救母新聞中,老翁救母心切,奮不顧身,固然令人敬慕。但是,值班交警忠于職守,出于老人和社會交通安全考慮,有法必依,也無可厚非。更為重要的是,值班交警在驗明老人實情之后,不僅寓情于法,更是主動相助,護送老人去醫(yī)院。真情真意和責任擔當,令人贊不絕口。而相關(guān)媒體新聞報道卻只看到了老人,而沒有顧及交警,新聞報道顧此失彼,必然導致敘述偏差,甚至新聞失實。
善意是新聞人的天性。離開了自始至終的善意,再離奇曲折的新聞報道,也不會給社會平添溫暖和光亮。秉持善意,更要遵循新聞規(guī)律,恪守新聞道德,堅守新聞專業(yè)。只有這樣,媒體的善意才是點燃社會的明燈、溫暖社會的壁爐,才是社會溝通的橋梁、成風化雨的利器。(路 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覺知文化深處的心跳
已是最后一篇
-
覺知文化深處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