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的路上特別堵、行駛緩慢,開始有車走應(yīng)急車道,心里很是鄙視這種不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隨著自己的車被一輛輛車從應(yīng)急車道超越,心里逐漸憤憤然,一個轉(zhuǎn)向也上了應(yīng)急車道,走上了曾經(jīng)“鄙視”的路。
誠如上例,我們鄙視有違公德、破壞規(guī)則的行為,有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同樣的事?,F(xiàn)實生活中,這種道德認知與實踐行為相背離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有人曾經(jīng)做了這樣的實驗:人手中有兩個可支配任務(wù),一個有趣且有獎勵,一個無聊沒有獎勵;要求被試者把其中一個任務(wù)留給自己,另一個安排給別人。結(jié)果令人失望,幾乎沒人認為把好的任務(wù)安排給自己是道德的,但80%的人卻作出了相反的選擇。
有人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道德偽善”。簡單地解釋,道德水平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態(tài)度上,一到具體行動卻總是背道而馳,言與行、知與行“兩張皮”。這樣的現(xiàn)象在網(wǎng)上被集中釋放出來,因為匿名且隔著屏幕,不少人喜歡揮舞道德大棒,從道德上品評別人行為的對錯,而事實上,因為陳義過高,自己都是決然做不到的。
堅守道德,一般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代價便是利益,包括便利、舒適、自由等;很多人選擇了妥協(xié)乃至違背道德,原因是難以出讓這些利益。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是非與利弊的選擇,二者同向時,魚與熊掌兼得,一切都好;二者逆向時,不可兼得,二難選擇、取舍之間頗費思量。作出了棄是非、選利弊的選擇,那就事實上違背了道德,久而久之就會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拒絕“道德偽善”,避免成為“自己討厭的人”,關(guān)鍵是要有“自省”機制,古人所說“日三省乎己”,便是修身的關(guān)鍵。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像每天“照鏡子”一樣,經(jīng)常檢討言行,避免自身的行為過分屈從于利益,而違背自己的道德,盡最大可能做到知行、言行合一。
但如果總是強調(diào)舍利取義,難免過于高蹈,不想偽善就只能做圣人嗎?過分委屈自己的結(jié)果,往往又會造成更大的“偽善”——道德難以落實。怎么辦?道德水準不能降,利益層次卻是可以提升的。
在心理學層面,道德觀與利益觀其實是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個漸進的過程,道德水平提升一點,利益觀就會提升一點。如果兩者總是相匹配,則對個人來說,就是一個正向的修煉過程;如果兩者出現(xiàn)了落差,就容易出現(xiàn)“道德偽善”。比如道德觀高了,知道什么是善的,但利益觀落后了,眼中的利益太多,權(quán)衡的時候,就容易天人作戰(zhàn),作出令人失望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發(fā)展利益觀至關(guān)重要,甚至最終決定我們的道德在一個什么水準上。
那么,如何提升發(fā)展我們的利益觀?其實古人早有論述,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如此等等,其實都是告誡我們,先義后利,義然后取,公利大于私利,“我為人人”,然后才能“人人為我”。年輕人在成長路上,尤其不要被“利弊即是非”的簡單思維所困擾,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利益觀,直至讓自己邁入一個良性的提升之途。
康德有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蔽覀兇掖仪靶校S富了閱歷、認知了社會,提高了能力,可不要把“道德”留在了身后。(劉鑫焱)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童書熱”需要冷思考
已是最后一篇
-
“童書熱”需要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