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廚灶上砌的是直煙囪,旁邊還有柴堆,便勸其“更為曲突,遠徙其薪”,避免火患。主人“嘿然不應”,結(jié)果失了火,幸得鄰里相助才把火撲滅。主人“殺牛置酒,謝其鄰人”,卻未請那位客人。有人替客人抱不平:明明可以消除火患卻不見諸行動,如今救火論功請客,“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實在不應該。
《漢書·霍光傳》記載,漢宣帝即位時,霍氏家族因擁戴有功,驕橫愈盛。茂陵徐生三次上書建議抑制霍家,否則霍氏可能逐步威脅到皇權(quán)。但漢宣帝終究沒有采納其建議。后來霍氏果然叛亂,告發(fā)霍家的人受到封賞,徐生卻未被漢宣帝記起。有人以“曲突徙薪”的故事勸諫,漢宣帝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失。后世有人賦詩感嘆:“曲突徙薪不謂賢,焦頭爛額饗盤筵。時人多是輕先見,不獨田家國亦然?!?/p>
重“焦頭爛額”、輕“曲突徙薪”,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重救災、輕預警,重應急、輕防控。不獨古人這樣,今人也常如是。比如,安全生產(chǎn)、風險防控等崗位,往往都是邊緣崗位。不少企業(yè)管理者將安全建議視為成本浪費,把風險預警當做不合時宜的“烏鴉嘴”。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保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不把風險評估作為必經(jīng)程序,即便有識之士提出隱患預警,得到的回應也是相關(guān)負責人的“嘿然不應”。如此這般,猶如把風險防控和安全監(jiān)管建基在沙丘上。
反過來看,假使?jié)h宣帝聽從徐生的建議,“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由此而言,“曲突徙薪”者的價值遠勝于“焦頭爛額”者。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重要,愛因斯坦對此的解釋是:“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qū)嶒炆系募记蓡栴}。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憋L險防控形同此理?!芭R時抱佛腳”“臨渴而掘井”,固然有救急功效,但終究不屬于善治范疇。相比之下,“未雨而綢繆”更有創(chuàng)見,“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更能占得先機、掌握主動。由此而言,審時度勢時留心于“青萍之末”,把脈癥狀時多察覺“未病”,處理問題時下好“先手棋”,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基本要素。
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是無數(shù)血的教訓得出的啟示。許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沒有“先見之明”,情況往往是,盲目自信蓋過了冷靜自醒,閉目塞聽壓倒了盛世危言。古人曾嘆“若嘉徙薪客,禍亂何由生”,如若曲突徙薪者也諳于明哲保身,見危不言,視險不警,禍患也就不遠了。古人講“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一個領導者,首先應是一個高瞻遠矚者、見微知著者,如果不能多看一步、先出一招,何以體現(xiàn)領導者的價值?
風險如同竊賊,總會趁人松懈不備之際破門而入。我們既不能陶醉于過去的輝煌、一時的成功,更不能安而忘危、粉飾太平,而應增進風險無處不在的風險意識,涵養(yǎng)“凡事從壞處準備”的底線思維。唯如此,才能求取萬事周全,實現(xiàn)長治久安。(姜 赟)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領導帶頭 以上率下——二論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已是最后一篇
-
領導帶頭 以上率下——二論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