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fā)布的《騰訊-麥可思大學教師職業(yè)倦怠調查》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半數(shù)高校教師每個學期都會在實際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
坦率來說,這種倦怠不僅是高校老師中常見的現(xiàn)象,而且也不一定比其他的職業(yè)更加嚴重。記者、醫(yī)生、法官、公務員……難道就不存在相當普遍的倦怠現(xiàn)象嗎?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通過細密的分工和客觀化的監(jiān)督,將整體性的工作切割成大量瑣細單調的碎片,使得工作的意義、樂趣、整體性大受影響;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工作壓力又使得勞動者始終處于高強度的體力與心理的負荷中。在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原先相對自由、富庶的精英行業(yè),出現(xiàn)了嚴重的草根化、藍領化的傾向。不管你是記者、教師、法官還是公務員,越來像是富士康流水線上苦苦支撐的體力勞動者。這不是知識分子無病呻吟的矯情,而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無論文科、理科都無法逃脫。事實上,以前籠罩著天之驕子光環(huán)的IT精英們,早在多年前就變成“數(shù)字黑煤窯”里“編碼工”了。
當然,中國今天的高校,除了現(xiàn)代化的大趨勢,還有些另外的原因強化了這種職業(yè)倦怠。這些原因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概括來說大致有三個:
首先是待遇上的問題,青年教師的收入窘迫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次是意義問題,常年重復性的工作、細致到幾分鐘里應該講什么的教學管理大綱,讓本該充滿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的知識生產與傳授成為了千人一面的“彈棉花”;最后是交流的問題,由于學科分工的細化,知識共同體被碎片化了,不同專業(yè)的大學教師之間,彼此越來越不感興趣。與此同時,高校的行政化管理限制了基于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公共空間討論,高校教師于是成了脫離于公共生活的“個體戶”。
在待遇問題很難得到明顯改善的大前提下,要緩解教師的倦怠情緒,塑造一種生機勃勃、昂揚的校園文化,只能通過增加生活的意義與新鮮感來實現(xiàn)。對于前者來說,關鍵在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減少無意義的形式上的知識生產。現(xiàn)在的科研、教學與管理中,有很多無意義的勞動。華而不實的項目、玩弄概念的研究、堆砌口號的論文、老生常談的會議,是相當多數(shù)的高校教師對科研感到乏味的原因。而不合理的課程設計、繁重而過時的教學內容、流于形式的授課要求,則讓許多的教學工作成為擠壓師生靈性的乏味模具。
另一方面則是重建高校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使得公共生活與知識生產發(fā)生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以學有所用來帶動學有所思。這需要管理者去切實思考建立一種彈性、開放性的人事制度,從而讓高校教師可以超越象牙塔去尋找真實的意義。
實事求是地說,在現(xiàn)代社會里,知識的碎片化與公共生活的萎縮,是造成虛無感、倦怠感的主要原因,這一結果具有普遍性,只是在知識分子聚焦的高校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罷了。但是,對于這樣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社會卻不能抱以自然而然的態(tài)度,因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不能以山寨的模式去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不能滿足于庸俗、功利的物質主義?,嵥?、乏味的生活雖然看似無害,卻極有可能導致庸俗的趣味、市儈的道德與創(chuàng)新的萎縮,從長遠來看,它將最終威脅社會的長期繁榮。(儲殷 李如)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暖男醫(yī)生”有種穿越人心的美
已是最后一篇
-
“暖男醫(yī)生”有種穿越人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