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兵(甲文) 圖二 斧(甲文) 圖三 兵(古文) 圖四 弘(甲文) 圖五 畺(金文) 圖六 彊(甲文) 圖七 彊(金文) 圖八 疆(小篆) 徐夢嘉 文/圖
氣勢磅礴的閱兵式振奮人心,可用“兵強”兩字概括。中華成語的國富兵強、兵強馬壯、強兵猛將等,亦都以“強”形容“兵”。拙文解析“兵、強”二字,作為閱兵式“觀后感”。
兵字的甲文(圖一)從斤從廾,廾是雙手舉持物的形狀。斤是一把橫刃錛斧形,上面是橫刃,下為曲柄,主要用以砍木,與斧相似,學界一般認為斤比斧小。但我從斧與兵的甲文辨析,斧(圖二),父、斤配,父,手拿的石塊即石斧,因此父也是斧的先文,旁邊斤點出是此“石塊”的特寫。有一點可明確:甲文斧都是單手與“斤”組合;兵則不然,皆是雙手舉“斤”,顯然兵字中之斤較普通斧字中之斤當大些。當然具體厘清,尚待古兵器學者與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努力。
《說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眱烧哂梅ㄓ小爱悺薄M躞蕖墩f文句讀·斤部》:“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鋤相似,不與刀鋸相似。”這里說了斧是直刃,斤是橫刃。實際在古漢語使用中斧、斤兩字在表示“斧頭”義上通,訓詁學上兩者亦沒有區(qū)別。
還是回到雙手舉“斤”?!墩f文》解“兵”有“從廾持斤,并力之皃”語。殷商兵卒雙手舉將起“兵之斤”這款戰(zhàn)斧參戰(zhàn),奮勇?lián)]動,何等威猛的架式。古人就是以此造型造出兵字。
在戰(zhàn)國古文中,還有雙手持“干”的兵。干的甲文形是指主桿上端帶雙杈的木棍,古人往往在這種“干”的杈頭上綁住石塊作狩獵工具,故干與“單”(單)同源。雙手握干的兵也是兵字異體一款,兵器不同罷了。握干兵還加了人傍(圖三),強調(diào)人的使用。但兵的“基本兵器”還是斤,此款兵字一直沿用至今。
強字的正體先文作強,從弘從蟲,弘的甲文作(圖四),左為彎弓,右曲弧線為張弓射矢后弓弦振動發(fā)聲的“動線”,強的蟲舊時作米蟲解,本義是米蟲在米中如“弘”般不斷振(蠕)動發(fā)聲食米。此義與后義強大之強無直接關系。
甲金文表示強者義的先文本是疆?!兑捉?jīng)》:“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強)不息。”疆,從弓從土從畺。《說文》:“疆,弓有力也。從弓,畺聲?!碑敶稘h字源流字典》:“形聲字。甲骨文從弓,畕聲,表示弓很硬。金文從畺聲,聲部繁化?!苯庾x承說文形聲說,“弓硬”之義亦源自說文牽強一說。
疆的畕(畺)不僅表聲,更表形義。“疆”,甲文是兩塊上下比鄰接壤錯開的田。金文兩田間添三橫“界線”(圖五)。甲文已有加“弓”的彊(圖六),金文傳形(圖七)。此舉有雙義:一、古時以弓丈量地畝定界,一弓為古制五尺,長寬各240弓為一畝;二、代表武器,造字的本義象征以戰(zhàn)爭解決領土問題,用武力奪取與護衛(wèi)領地。小篆疆弓下加土(圖八),重申疆字領土主旨。疆字衍義:戰(zhàn)爭中勝方,武力奪取與護衛(wèi)疆土、家園者,當然是強者。歷來書家印人作品中有以無弓疆(畕、畺)作強大解是不嚴謹?shù)摹?/p>
由于疆在表示領土的疆界、疆域字義超頻繁使用,疆衍生的強大義式微。強的米蟲吃米本義則消失,而強之“弘”因呈現(xiàn)出拉弓時孔武弘壯之儀態(tài),小篆強字也就有了指優(yōu)質(zhì)弓弩的“新義”。杜甫有詩:“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薄巴旃瓘姟币讶辉猩蹚娨夂?,遂順理成章以強(強)來頂替“疆”中式微的“強者”義。
兵之強兮。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閱兵式向世界展示中國軍隊的強大。如此強兵護衛(wèi)著我們神圣疆土,中華民族蒙受外國侵略者欺凌的苦難歷史永遠不會重演。(徐夢嘉)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取消婚姻證明勿再陷入死循環(huán)
已是最后一篇
-
取消婚姻證明勿再陷入死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