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善,畢竟不等于懲惡。很多時候,善的沉淪不彰,往往是因為惡的肆意當?shù)?。只有清除惡的土壤,善的花朵才有生長的空間
“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還記得這個叫《扶不扶》的春晚小品嗎?近日,小品的原型,四川達州三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卻被訛為“撞倒”的孩子,獲得了由一家民間基金提供的5000元“委屈獎”。時隔兩年,再次引發(fā)輿論關注。
旁人有難,施以援手;老人倒地,勇于幫扶,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涩F(xiàn)在,“扶了,卻被訛;訛了,還無處說理”,甚至只能對簿公堂。有人還因此制作了《扶老人防訛詐操作指南》,讓“扶不扶”成為了一種道德糾結。
“扶或不扶,考題擺在現(xiàn)實的桌面上,道德就在眼前呼喚著你”,在廣東深圳一場關于“扶不扶”的討論中,一位市民在郵件中這樣寫道。其實,這個道理,大家并非不懂。問題在于,一旦遇到“碰瓷”,不僅“攤上大事了”,還可能要背負一筆不菲的無妄之債。有網(wǎng)友就曾調侃,哥以前是開大奔的,自從扶了三個老太太,就變成騎自行車的了。說到底,不是不想扶,而是“扶不起”。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委屈獎”設立的初衷,在于讓好人做好事沒有后顧之憂,那么其效果無論是給好人“托底”“撐腰”,還是化解道德焦慮,彌補社會信任斷裂的紐帶,毋庸置疑都值得點贊。
然而,“委屈獎”能否真正驅散“扶不扶”的道德霧霾?設立了這一獎項,就能規(guī)避委屈的再次發(fā)生?恐怕并非如此。獎善,畢竟不等于懲惡。這也決定,“委屈獎”只能作為臨時的鎮(zhèn)痛劑,而不是長效藥。另一方面,金錢的獎勵,固然是對行善的社會認可,但也可能給人造成一個不良印象:受了委屈,可以用金錢彌補。再說了,即使有“委屈獎”,從認定到“獲獎”,也需要經(jīng)歷不短的時間。而這期間,孩子們畢竟遭受了委屈傷害,“心理陰影面積”畢竟也因此擴大。很難說,一次“獎勵”,就能抹平所有的傷害。
冰炭不言,冷暖自明。很多時候,善的沉淪不彰,往往是因為惡的肆意當?shù)?。只有清除惡的土壤,善的花朵才有生長的空間。無論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懲治不良行為,維護起碼的公平正義,還是用技術的革新,留取證據(jù),保護行善者,不讓雷鋒在助人為樂之后滿面淚流,這些都是讓道德浸潤人心必須考慮的問題。
“但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四川這三個孩子的故事,或許會告一段落,可如何走出“扶不扶”困境的思考,仍在繼續(xù)。但不管怎樣,冷漠,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表情;助人為樂,也不該成為這個社會的“稀缺品”。在這個意義上,“委屈獎”所開啟的道德反思,或許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陳凌)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