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和北大師生座談中,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說:“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痹诹信e“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化強調(diào)“德不孤,必有鄰”。
2015年5月23日,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習主席再次說道:“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能選擇?!虏还拢赜朽??!灰腥諆蓢嗣裾嬲\友好、以德為鄰,就一定能實現(xiàn)世代友好?!?/p>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里仁》篇,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鄰,猶親也。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边@句名言應該包含兩層含義。
首先,對德性修養(yǎng)的肯定。孔子的社會治理理想就是通過道德治理來達到的,立德是國之本,施行仁德是國家的根本任務。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希望通過君子的道德示范作用,來教化民眾。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過對道德堅守,修煉,實現(xiàn)仁這個最高理想,做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對于這個理想,孔子是堅信不疑的,道德作為本體構(gòu)成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作為德性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為此而努力,社會就成為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對人的道德的提升充滿信心,對君子所代表的道德楷模寄予希望,所以說,“德不孤”。
其次,對道德感召力的堅信。君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在行動中“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的德性必然會感染人。德乃人心所固有,有德之人必然令人尊敬。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周圍的人“見其德者,固愈加親近,聞其風者,亦翕然信從,就似居處之有鄰家一般,有不招而自來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則萬姓歸心,四夷向化,而天下為一家?!薄暗虏还?,必有鄰”表現(xiàn)出孔子的自信,這是一種對道德感召力的堅信。
今天中國人的物質(zhì)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習主席說:“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shè)提供有益啟發(fā)?!薄暗虏还?,必有鄰。”就是告訴我們立德之重要,對道德理想的影響要充滿信心。
“德不孤,必有鄰?!北臼强鬃訉€人立德的價值和作用的說明。但習主席將這一思想由個體立德擴展到國家關(guān)系上,提出“以德為鄰”,這一由內(nèi)向外的擴展,賦予了這一古老格言新的寓意。這一思想和西方以建立在個人主義為基礎(chǔ)上的國際關(guān)系理論有著重大區(qū)別,這個思想我們可以從習主席在國際儒聯(lián)召開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大會上的講話看得更為清楚,他說:“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xié)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guān)系的基本理念。”習主席所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就是他的“以德為鄰”思想的進一步擴展,這些思想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的寓意,從而顯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在今天的生命力。(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會長 張西平)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愛國之情 要怎么說出口
已是最后一篇
-
愛國之情 要怎么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