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全國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會議上,文化部決定“全面清理整頓文藝評獎”。消息一出,輿論熱議,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了這個“取消一批、精簡壓縮一批,總體減少60%以上”的醒目決定。反腐的勁風掃向暗潮涌動的文藝領域,也令老百姓拍手稱快。
究竟這一組重拳效果如何,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但應當了解的是,這么一項重大決定的作出,絕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過去一年發(fā)生的許多事,都暗中劍指文藝評獎領域的“山雨欲來”。
自2012年春晚因“評選結果與實際不符”取消評獎環(huán)節(jié)之后,廣大民意便開始對諸多“高大上”的文藝評獎進行層層“剝皮”。去年,創(chuàng)立于1999年的老舍文學獎被曝險遭取消,最終保留了獎狀而沒了獎金;剛發(fā)起沒多久的路遙文學獎則在一片質疑聲中“且行且珍惜”;一些國家級文學獎項的評選結果,也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大眾愈加疑竇叢生的敏感神經;而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則干干脆脆地取消評獎,為新規(guī)的出臺埋好了伏筆。
架子搭好了,設計圖也擺在了臺面上,剩下的似乎就是順乎潮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如此順應時勢的舉動,到了基層似乎又遭遇了另一番尷尬的情景。
削減評獎引發(fā)基層焦慮
19歲的小康是一名基層京劇團的普通演員。每天清晨,他都早早地奔赴團里練功、吊嗓。“雖然地處偏遠,文化氣氛也不那么濃厚,但自己還是挺喜歡唱戲的?!毙】嫡劦骄﹦〉臅r候,總是眼前一亮,然而回到現實,又每每為經濟的窘迫轉入黯淡。
像小康這樣的基層文藝工作者不在少數。在說起文藝評獎削減的時候,他們的目光里更多流露出一種未知的疑惑?!案蛇@一行,本來也不是沖著錢去,就指著能得個獎,給自己和家人有個交代。評獎要是取消,就不好說了——”小康的語氣里帶著些許無奈。
更為焦慮的,也許是地方上的基層院團和文化廳局負責人。習慣了以獎項做“政績”的文化干部,如今都頗有些窘迫。曾幾何時,為了角逐一些“香餑餑”獎項,難免得硬著頭皮像“跑官”一樣“跑獎”。用數額不菲的活動經費來換取榮譽加身的政績加分,也是“清水衙門”里唯一的盼頭?,F如今,連“跑官”也遭遇了反腐這堵高墻,撞得鼻青臉腫,“跑獎”還跑得下去嗎?
“老實說,我們這些做文化工作的,本來也掙不了大錢。但過去雖然清貧,好歹有獎項來裝點門面,現在既沒錢又沒獎,文藝還怎么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地文化局干部如此嘆道。
趕走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文藝評獎削減在基層遭到的質疑,實際是改革過程中常見的習慣性阻力,也體現出走慣了老套路的文化干部對新常態(tài)的不適應。而老套路弊病幾何,新常態(tài)又做何打算——我們不妨先回過頭來,對削減評獎的初衷一探究竟。
近年來,資本和權力的邏輯在社會各個方面體現得越來越顯著,即便文藝領域也變得不那么“干凈”和“純粹”了。眾所周知,如今的某些殿堂級的文藝大獎,每逢評獎結果揭曉,幾乎都能演變?yōu)橐粓觥鞍瞧そ页蟆钡聂[劇,“打油詩”和“干部體”堂而皇之招搖過市,官員搖身一變就成了“紅頂”藝術家。而影視和舞臺藝術方面,令人詬病的“雙黃蛋”現象至今不絕,本該懸念迭出的評獎競賽變成皆大歡喜的“頒獎狂歡節(jié)”,獎項名目繁多不說,還要兼顧平衡一獎多發(fā),營造出好一派“子孫滿堂香火鼎盛”的熱鬧景象。
然而當局者盡管“紙醉金迷”,旁觀者卻“目明耳清”。如此自娛自樂、脫離群眾的評獎方式,不僅消解著獎項本身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也對整個社會的文藝生態(tài)和文化自信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泛濫成災的文藝獎項和部分被“潛規(guī)則”染指的評獎機制背后,是一條腐敗的利益鏈。更令人痛心的是,為數不多的文化藝術資源也被虛耗其中。如京劇表演藝術家裴艷玲所說:“為了一個人,排了一出戲,演不了幾回,拿了一個獎,最后一個大釘子把獎高高掛起?!?/p>
文藝評獎應為文藝服務,而文藝則應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斷明確了這一文藝的本質屬性。然而如今的諸多評獎,不看人民看官帽,不為群眾為政績,權錢交易所催生的,是類似虛高房價一樣的文藝“泡沫”和虛假繁榮,更加冕了一些頂著獎項光環(huán)的“偽藝術家”。削減文藝評獎,整頓文藝亂象,正是要戳破那些不切實際的“泡沫”,趕走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在“去粗存精”中還文學藝術以本來面目。
打好文藝評獎減法的“組合拳”
當然,任何頂層設計的實施都必須考慮到現實層面的可行性,文藝評獎的改革,也要在充分處理協(xié)調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基本需求之上,才能有效地推進。小康等人對“削獎”的重重顧慮,促使我們進一步反思——削減評獎這一記“重拳”之后,還需要怎樣的“組合拳”配套,才能讓文藝領域的改革真正落地生根,利國利民?
首先需要跟進的,也許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14年2月以來,習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擔著重要的“催化劑”作用。轉企改制,邁向市場,自負盈虧是大的潮流和趨勢,這就要求在評獎削減的同時,文藝團體的工作方式和態(tài)度也必須進行自我更新,改變過去那種“為官家演戲,靠官家吃飯,用評獎上位”的陳腐思維,而代之以“為人民演戲,靠人民吃飯,以口碑取勝”的新思路——用群眾的眼光來檢驗文藝作品的真實價值,是優(yōu)勝劣汰,凈化藝壇的不二法門。
同時,為了兼顧文藝院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也需要給予轉企院團一定的扶持和保障性政策,避免文藝創(chuàng)作“劍走偏鋒”,使其既不至于為了生計而一切向錢看,也能免于權力和資本的過多干涉而變身“命題作文”。
其次,是評獎本身的“去政績化”。諸多專家指出,文藝評獎之所以亂象頻出,根本還在于這些獎項被賦予了太多與“文化藝術”無關的功能——譬如職稱評比、職位升遷、工資待遇、權位價碼等等。而一旦和政治利益扯上關系,“藝術的評獎”更將轉化為“評獎的藝術”,其中私下勾兌、機關重重五花八門之程度,真真讓當事者欲單純而不能。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許多評獎機制本身的漏洞百出,都決定了評獎行為向著深淵的一路狂奔。而所謂“打蛇打七寸”——治理評獎也應從根處著手,將一系列附著在文學藝術之上的“寄生蟲”殺滅。唯有如此,才能讓病態(tài)已久的機體恢復健康。
真正好的文藝政策,絕不會讓任何一位有操守有追求的文藝家窮困潦倒,相反,它能讓文學藝術的從業(yè)者活得更有尊嚴,“站著把錢掙了”。我們有理由期盼,這一次“文藝評獎的減法”,最終能夠換取“優(yōu)秀文藝的乘法”,對文藝亂象的全面整頓,也能賦予真正的文藝工作者更強大的動力和信心,使他們從污濁不堪的官僚習氣中自拔而出,投身于更加純粹的文藝創(chuàng)作中去。(作者:博林)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奏響時代最強音——評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
已是最后一篇
-
奏響時代最強音——評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