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行為的本質,其實就是思想之間的交流。從“有求”的讀書上升到“無求”的讀書,重新思考讀書的“有用”與“無用”,是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必須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跟幾位讀書人一起聊天,說起自己人生最不愛讀書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不約而同提到的都是上學備考那段時間。
每年高考結束,各地都會出現(xiàn)雪片一樣飛舞的參考書。埋頭苦讀的學子用撕書來釋放壓力,人人能夠理解,但當時卻并沒有意識到,人類本身對讀書的興趣,在應試教育的被動讀書中慢慢消解掉了。
因為“用處”,讀書被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升學求職、研究習技、成功經(jīng)驗,這樣的書相當“有用”,常年占據(jù)著孩子的書包和書店的暢銷角?!岸嗫从杏玫臅?,少讀沒用的書”——從小到大,我們不斷被灌輸這樣的理念,在堆積如山的“有用”的書中一路沖殺,卻少有思考,讀書到底是因為什么?驅動讀書的動力究竟是什么?
楊絳曾經(jīng)給出這樣的定義: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
讀書行為的本質,其實就是思想之間的交流。沒有書的時代,交流只能通過當面請教完成。書實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提煉,又實現(xiàn)了跨境跨時的傳播,極大地方便了交流。而在今天,書以更豐富的數(shù)據(jù)形式存在,讓交流的門檻進一步降低。
從汲取知識到創(chuàng)造智慧,是讀書人面臨的新變化。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被分工的世界,“有用”的書依然有用,但在高度數(shù)據(jù)化的時代,應用類的知識越來越可以交給“云”去儲存去搜索。而人類社會的前進越來越依靠的創(chuàng)新,卻需要有人不斷去刷新精神內核,不斷發(fā)現(xiàn)思想新大陸。從這個角度講,以前被定義為“無用”的讀書,反而更有意義。
當然,“無用”的書也需要做一點甄別。有的人喜歡看獵奇穿越、娛樂八卦的讀物,是為了放松身心,但對于這類不停尋找膚淺刺激的人,弗洛姆認為他們患上了“內在創(chuàng)造性不足”的病癥??鞓菲鋵嵤强梢宰约褐圃斓?,跟隨精神去探索去讀書,通過心靈解惑而創(chuàng)造的快樂才真正屬于自己,而不是卡斯特所說的“借來的激情”。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幼崽都熱衷玩耍,但成年后卻不這樣。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兒童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游戲”。每一個進化至今的物種,基因中都帶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幾乎所有兒童在剛識字的時候,都對讀書有一種天然的興趣,就是人類自我傳承的基本法則所致。
成人對讀書興趣的差異,有天賦的原因,有生活壓力的因素,也與社會對讀書的定義分不開。其實,讀書應該更快樂些,讓讀書回歸這個行為的本意??鬃又v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早了將近1500年。從“有求”的讀書上升到“無求”的讀書,重新思考讀書的“有用”與“無用”,是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必須思考的問題。(曹鵬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全民閱讀不能只是城市的盛宴
已是最后一篇
-
全民閱讀不能只是城市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