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5日電(記者潘瑩)4日,烏魯木齊宣布提前結束兩條城區(qū)快速路通行費收費,尚未還清的103億元貸款本息,將由當地政府財政全額“埋單”。政府掏錢,讓收費公路提前邁入免費時代,真正實現還路于民,使公路回歸服務公益的本質,這一做法贏得一片“贊”聲。
公路姓“公”,本應包含在政府公共服務范疇內。長期以來,各地政府以財政緊張為由,通過貸款等方式修建公路,再伸手向車主收費,償還債務,用于養(yǎng)護。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地方不僅不顧民意,大上“貸款修路”項目,收費路段比比皆是;還有的地方想方設法延長收費期,儼然把公路當成“搖錢樹”。“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異化為“留下買路錢”的民生頑疾。
不僅如此,巨額公路收費去向不透明、交通領域尋租腐敗滋生、“高級路”暴露“低質量”等問題,讓社會各方對收費公路的質疑聲不斷。適時取消公路收費,轉變公路發(fā)展方式,民意呼聲很高。
可喜的是,已有地方政府愿意回應民眾期待,體現責任與擔當,擺脫公路經濟效益依賴,還公路服務以公益性本質。如去年1月,深圳市提前取消一條正在運營期內的高速路收費,政府為此花費約27億元回購資金。再如烏魯木齊市此次取消兩條快速路通行費收費,將使當地小型車輛車主每年免去1220元開支,大型車輛車主將免繳1450元。同時受益的還包括外地進入烏魯木齊的車輛。
收費公路免費后,短期來看,地方政府好像做了“虧本買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還路于民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不僅減少民生支出,減低物流成本,而且改善了交通環(huán)境,為地方“軟實力”加分不少。同時也有利于“倒逼”政府在“公路賬本”上精打細算,從建設項目招投標,到防范金融風險,擠壓成本泡沫,變以往的傳統粗放管理方式,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同時,應當看到收費公路回歸公益服務,也是交通運輸業(yè)適應新常態(tài),服務國家戰(zhàn)略、改善民生的大勢所趨。當前,交通運輸投融資改革正步入“深水區(qū)”,應推動建立規(guī)范的支持交通發(fā)展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過去那種“政府修路,百姓湊錢”的模式有望被打破。
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地方政府在管理運營公路時,應多算社會效益“大賬”,少計較經濟效益得失,兼顧效益與公平,要深化收費公路改革,更好地服務和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