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為作風建設注入新動力
“作風建設是攻堅戰(zhàn),也是持久戰(zhàn)。”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8600多萬黨員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禮,凈化了從政環(huán)境和政治生態(tài),留下19項治根本管長遠的制度結晶。這些制度,成為掃除“四風”的關鍵、作風建設的動力。民意代言制、問題臺賬制、掛牌銷號制……承接中央出臺的制度,各地創(chuàng)新遍地開花。群眾點贊,機關大廳變成群眾客廳、百姓民事變成干部家事,“共產黨都能這樣,鐵了心地跟著走”。在制度剛性約束下,效果顯而易見。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規(guī)章,不等于就萬事大吉了。特別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官之后,壓力小了,剛性的制度是否會漸漸有了“彈性”?關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還能被善用?最近,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開展“抓作風不放松”征文,就有讀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單位的文件頭、文件號,再加幾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還有讀者反映,制度定出來了但變通太多,“領導一句話,制度算個啥”,制度權威在“法不責眾、下不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凡此種種都說明,制度雖好還要落實。 毋庸諱言,無論是公車公房的管理,還是個人待遇的規(guī)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觸動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執(zhí)行更難。還有人抱怨,現(xiàn)在制度定得太嚴太細、管得太僵太死,手腳被捆住了、自主性沒有了。但活動的成功、作風的改善,正充分說明了完善制度體系、強化制度約束的重要性。仔細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是嚴了,而是失之于寬、失之于軟。整改落實、建章立制,正是要以制度來管權、管事、管人,以制度來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這才是活動結束后作風建設應有的新常態(tài)。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務實管用,突出針對性和指導性”,關鍵還是要掃除制度落實的現(xiàn)實障礙,讓制度起到作用、達到效果。在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制度制定、制度執(zhí)行、制度認同、制度權威等幾個方面,對“制度治黨”提出了明確要求。實踐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銜接、做到彼此呼應,加強調研、跟蹤問效,推動形成科學規(guī)范、務實管用、指導性強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權力和責任、義務牢牢綁在一起,對踩“紅線”、闖“雷區(qū)”零容忍,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持令行禁止、違者必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制度認同、涵養(yǎng)制度文化,讓遵守制度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選擇。 法不嚴則不力,治不嚴則無獲。三國時代,曹操為嚴明紀律,尚且“割發(fā)代首”,新時期黨的領導干部更要帶頭遵守制度,堅持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制度貫徹沒有變通,方能發(fā)之為“春華”、收之以“秋實”,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清風常在、清氣長存。(人民日報評論員)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不可丟
已是最后一篇
-
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不可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