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憑清心向明月
發(fā)表時間:2014-07-31   來源:人民日報

  孫叔敖,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即宰相)。據(jù)史書記載,他蒞事謹慎,廉潔為官,莊王“盡付境內(nèi)之勞與諸侯之憂于孫叔敖”,他忙得日夜不息。孫叔敖去世后,兒子卻因為家窮,不得不以砍柴為生。宮廷藝人優(yōu)孟深為感動,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忼慷歌》:“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

  貪與廉,可為與不可為,詠嘆之中,彰顯出2000多年前先人的深刻洞見和價值評判。的確,是人總會有七情六欲,如果不懂得控制欲念,難免為世俗所擾、為物質(zhì)所累、為人情所縛。惟有理順可為與不可為的命題,才能跳出功名利祿的包圍;惟有心清如水,意淡如云,才能在貪和廉之間做出正確選擇。孫叔敖深知做一個清廉之臣會付出的艱難代價,他毅然選擇了清貧為官,寧可不留下豐厚財富惠及兒孫,也不愿讓他們喪失挺胸做人的尊嚴。此中高雅純潔的品性、清風明月的情懷,堪為后世楷模。

  還有一個“風月尚書”的故事。南北朝時的尚書徐勉,為官廉正,不徇私情,有一次他邀請友人相聚,席間一位名叫虞皓的客人向他求官,徐勉正色相告: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秉公道、去雜念、廢私心,困難面前見擔當,利益面前見境界,這正是自古以來為官從政所孜孜以求的理念。

  屈原堅持清正處世,所以他疾呼“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鄭板橋堅持清白做人,所以他“烏紗擲去不作官,囊中羞澀兩袖寒”;包拯堅持清廉為官,所以他“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只要一顆清心常在,就上可對青天朗月、下不負蕓蕓眾生、徐徐清風激蕩于天地間。

  有人會問,清凈自守、清廉有為,要求高不高?從個人需求看,“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人的正常需求總是有限的,有度才有福,多欲必多憂,跳出物欲困局正是人之所應(yīng)求。然而,一些黨員干部,作風不端,行事不正,以至于貪贓枉法、鋃鐺入獄,如果追根溯源,私欲太盛是禍根。欲壑難填,故而蠶食鯨吞;欲望失控,故而肆意妄為。正因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最基本的從政要求。樸素多了,私欲就少了;看淡名利,廉潔之心就有了。

  清心明月,映照千古,歷史的鏡子總能閃出冷靜的回光。轉(zhuǎn)作風、反腐敗,外在的監(jiān)督、制度的約束很重要,但內(nèi)心的返璞歸真、去私存公同樣必不可少。對黨員干部而言,無論是貪污腐敗,還是“四風”問題,往往與公私不分、以權(quán)謀私等密切相關(guān)。習近平總書記曾諄諄告誡:“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惫椒置?、謹慎用權(quán),任何時候都應(yīng)當是牢不可破的底線。

  在傳統(tǒng)社會,僧人入寺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對今天的黨員干部而言,日常工作生活中又何嘗不需要“清心”自覺?但憑清心向明月,有所行、有所止、有所為、有所戒,為政者就能向群眾捧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子之心。(陳啟文)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張智萍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092002&encoding=UTF-8&data=AB_r4gAAAAcAAE5cAAAAAQAV5L2G5Yet5riF5b-D5ZCR5piO5pyIAAAAAAAAAAAAAAAuMCwCFCzSltplkAqXQHnaD0X23r32yJnBAhQt-rQJw2_qR7Azqqc7OUFwXv_OR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092002&encoding=UTF-8&data=AB_r4gAAAAcAAE5cAAAAAQAV5L2G5Yet5riF5b-D5ZCR5piO5pyIAAAAAAAAAAAAAAAuMCwCFChLyf1c2VZa3PMrMY0MBVvBXcLKAhQBXWovQ0dcKFoAWrHExKavEdUU4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