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重新修訂院士章程,突出了學術導向,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籬、破除功利傾向,推動院士制度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院士制度改革,終于邁出了關鍵一步。近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的院士章程進行“大修”,對推薦渠道、遴選機制和退出機制等進行了重大調整。這意味著,院士怎么推、怎么選、怎么退,有了更為科學的制度設計。 以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為標志,我國的院士制度已經走過近60年的歷程。多年的實踐發(fā)展中,兩院多次修訂完善院士章程和相關實施細則,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量子通訊到納米科技,從1956年繪制的新中國第一張科技發(fā)展藍圖,到新世紀初制定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無不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 隨著近年來科技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我國的院士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遴選過程中非學術因素干擾過多,少數(shù)院士兼職過多、待遇過高,學科布局不盡合理,中青年院士所占比例偏低,由于院士這塊招牌有利于為所在單位爭名分、爭資源,一些單位的院士終身不退休,想退也不讓退。凡此種種,不僅偏離了院士的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損害了院士群體的聲譽,也不利于我國科技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顯得尤為切中肯綮。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有利于釋放制度活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動力,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具體而言,此次兩院重新修訂院士章程,彰顯了院士制度改革的學術導向。比如,在候選人提名方面,取消了此前飽受詬病的部門、企業(yè)、?。▍^(qū)、市)推薦,只保留了院士直接提名和學術團體按規(guī)定程序提名兩個渠道;在院士增選流程中,增加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環(huán)節(jié);在退出方面,增設了“勸退”機制……這些改革舉措,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籬、破除功利傾向,進一步凸顯學術的地位和價值,必將加快推進院士制度向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回歸。 當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如何解決少數(shù)院士兼職過多、待遇過高和一些單位的院士工作終身制問題,就需要人社部等相關部門、各級政府以及院士所在單位等的共同努力;而優(yōu)化院士隊伍的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科學家比例,更非一兩次增選所能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院士制度改革像科學研究一樣,需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抵達更理想的境地。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币粋€國家走向文明興盛的時期,必然是賢才輩出、燦若星河的黃金時代。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塔尖”的兩院院士,樹高聲自遠、位尊任更重。用制度創(chuàng)新為科技創(chuàng)新助力,以頂尖人才帶動人才梯隊建設,我們必將聚合無比磅礴的創(chuàng)新力量,為社會進步注入不竭動力。(趙永新)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追求修養(yǎng) 應是一種習慣
已是最后一篇
-
追求修養(yǎng) 應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