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理性 看重思辨 和往年一樣,高考作文題格外引人矚目,這再次說明語文的社會性。人人都可以評說,這就是語文。我從網上看了今年全國卷和一些省市卷的作文題,也設想自己若是考生會怎樣應對,而從語文水平測試的角度看,哪些題出得好,又有哪些題存在什么問題。 先說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個變化,就是很多試卷在大作文之外,還有一個小作文(或微作文)。字數不多,一二百字,題目比較具體,很多就要求寫一篇應用性文字。這措施本來主要是為了增加作文的總分??墒切∽魑暮痛笞魑脑趺础胺止ぁ??現在好像還不太明確。其實可以在功能上加以區(qū)分,如果說大作文主要是綜合能力的考察,小作文則可以側重考某一方面,比如閱讀量,抒情描寫,語言感悟能力或審美感悟能力,等等。 總的來說,今年多數高考語文卷的作文命題質量都有所提高。突出的一點,是回歸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題都側重考察理性思維能力。例如新課標卷要求圍繞“山羊過獨木橋”的游戲規(guī)則來展開討論;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币罂忌痛苏撌觯槐本┚眍}目是“老規(guī)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網上有過熱議,要求考生就此議論為文。類似這樣一些作文題,往理性靠攏,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背后的思維力。題目比較活,那些愛讀書愛思考的學生自然就會發(fā)揮得好,而靠預先準備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這個靠攏理性的趨勢,可能會撬動語文教學的改進。如今批評有些人語文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維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虛無,不著調,往往都是因為思維的混亂。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意識這一點,把語言表達的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才是正路。我曾經撰文批評現今作文教學幾乎“全線崩潰”,就是訓練應試技巧,完全把作文學習當作敲門磚,學生的思維能力沒能得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對讀書、學語文的“胃口”又被敗壞了。這就是現實。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報》發(fā)文《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議》,其中就談到高考作文應當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F在看,大家都比較認可這一走向。這是可喜的進步。 第二點,多數省市試卷的作文題目,都比較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讓考生有話說,考出各自的水平。如江西卷題目是“課內外學習探究”。這個題出得好,就好在緊密聯(lián)系了當前課改的實際。課改提倡“探究式學習”,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可是事實上做得不見得好,很多就是“流于形式”。學生都會有自己的體驗,只要結合各自的經歷來談,又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就各有所得。這樣的題目也能考出水平。 當然,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不排除發(fā)揮想象,而且最好能激發(fā)想象,只要這種“想象”是多數學生有興趣,又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的。如廣東卷的題目是“膠片與數碼時代”。提示說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數碼科技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要求考生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來寫作。這道題說的是照片,其實在引發(fā)關于科技與人生社會的許多思考。題目的現代感很強,又貼近學生生活,還能激發(fā)想象,考生有很多發(fā)揮的空間。 但今年也還有一些試卷的作文題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如湖南卷,提示說,有一個很窮的地方,很多人干了兩年都走了,但是有一個人卻干了幾年,帶大家把村子變成了最美鄉(xiāng)村。要求以此寫一篇作文。其實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碰到這樣的題,就只好是猜想和胡編了。浙江卷的題目是“門與路”。其提供的材料是,“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chuàng)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要求考生根據這些材料來寫。這個作文題也想往理性上靠,可是給的材料有點“繞”,也有點“做作”。再說,考生還沒有進大學,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怎么讓他們去談論大學的“門”和“路”以及“腳印”的深淺?很容易引向空論,最后只好用預先準備好的格言警句去拼湊。作文題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費猜,還容易引導空論。 今年的作文題還存在一個“老問題”,就是題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規(guī)定性。如山東卷題目是“開窗看問題”。提示說:“窗口下一個畫框,通過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靜,有的人看到的是鬧。”要求自擬題目寫作。這個命題貌似哲理,其規(guī)定性并不明確,讓人無從下手。這是命題的忌諱。此外,標題是“開窗看問題”,材料提示所看到的又不都是“問題”,前后矛盾。 又如福建卷則是提到“空谷”,說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這個題目含義不清,費解,甚至有點怪?!翱展取痹趺磿?lián)想到懸崖和棧道?題目出得太詩意化了,缺少必要的規(guī)定性,會讓人一上來就迷糊慌神。 也有的注意到規(guī)定性,卻又限定太死,阻礙了考生發(fā)揮。比如安徽卷的題目是“劇本修改誰說了算!”說一位表演藝術家和一位劇作家就演員改動劇本臺詞一事,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表演藝術家說: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劇作家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chuàng)作的原意。要求就此展開寫作。類似這樣的題,對考生來說未免“太專業(yè)”了,并不利于展開思路。 因為是選拔考試,作文題設計需要一定難度,才能拉開分距,所以規(guī)定性是必要的。但是規(guī)定性一定要適中,過嚴或者缺少規(guī)定性,都會影響到考試的信度。(作者:溫儒敏 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