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國》食物和地點的大幅度跳躍讓人有點目眩。無論是背負了第一季的期望還是刻意轉向人文關懷,希望它還是《舌尖上的中國》,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國人》?!?/font> 當李立宏那把極富磁性的聲音又在同一時間飄浮在千家萬戶的上空,這把聲音所帶來的沉穩(wěn)與寧靜,正好撫慰了觀眾的躁動與思念?!?/p> 《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是一部紀錄片,這沒錯,但僅僅是一部紀錄美食的片子嗎?從第一季結束后,相關討論就沒停過。很多觀眾都認為每當說到自個兒家鄉(xiāng)美食時,拍得根本不過癮,但稍事過后,縈繞他們腦海的,已經不是食物如何這般了,更多燃起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p> 是的。這就是《舌尖》打動人的地方,它牽動了人們在腦海深處的那根神經,想家了。 在去年擔任《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年度創(chuàng)新人物獎”美食領域評委時,我推薦了《舌尖》,推薦詞是這么寫的:該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這是一部在2012年引起全國轟動的電視紀錄片,它以飲食文化為主線,反映各地風土人情,在中國日趨城市化的狀態(tài)下,成為大批遷移各地民眾的原鄉(xiāng),引發(fā)了國人對不同地區(qū)物產探求的熱潮。 美食只是這部片子故事的線索,更深層的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狀況的思考。飛躍發(fā)展的經濟引發(fā)人群遷移和大規(guī)模城市化帶來的消費快速化,讓眾多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故土的記憶悄悄淡去,而承載了很多記憶的“味道”又在快節(jié)奏中悄悄消亡。這種變化在經濟指標的“引導”下,無奈地埋藏在紛繁的個人追求中,被選擇性地無視,直至瀕危邊緣?!?/p> 味道總是最容易深印在記憶中的,它所夾雜的場景、親情,會一下子從單薄的2D變成豐滿的3D,立體而真實。曾有評論說,《舌尖》一劇就是那副3D眼鏡,讓觀眾的記憶重新生動地浮現(xiàn)在眼前,真實得可以觸摸。此刻,眼前的影像已是千里之外,可望不可即,無數人淚水盈落,是思念還是孤獨?那是異鄉(xiāng)人的痛。而無論片中講述的食物如何曼妙誘人抑或不可思議,本鄉(xiāng)本土的觀眾總不如遠方同鄉(xiāng)來得激動。 一部美食片獲得成功,源自找到了那個成功的時間點,變成萬千觀眾的“心靈雞湯”,或許更成為他們拋開工作,回家看看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它的成功可以被再放大一些?!?/p> 第二季《舌尖》已經到來,片子的速率明顯加快,食物和地點的大幅度跳躍讓人有點目眩?;蛟S,要細細咀嚼才能消化。無論是因為背負了第一季的期望還是刻意轉向人文關懷,但希望它還是《舌尖上的中國》,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國人》?!?/p> 我們需要這口味道。(何偉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