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一個15歲少年去世后捐獻器官救5人,考慮到這個家庭的不幸,閆森生前就讀的聊城市文軒中學開展了捐款活動,短短幾天募得31萬元。然而,捐款的最終去向卻令人匪夷所思,在給了家屬6萬元后,學校卻將剩下的25萬余元轉捐給了當?shù)卮壬瓶倳?。?月15日《人民日報》) 少年沒了,還捐獻了器官,應該是為社會做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墒牵瑸閹椭倌杲愕?,好心人踴躍捐款,但捐款卻被無情挪走,一個原本深得民心的慈善行動,卻“好事”變成了“壞事”。且不說,這些上串下跳的角色是不是利益驅使,也不說誰該在管理慈善捐款中承擔什么責任,但就“好事”變“壞事”這一慈善“變質”的過程,就揭示了一個再陳舊不過的話題:制度缺位,慈善低效,民眾出力出錢不見好。 如果說社會各界對閆家的苦難不聞不問,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指責社會缺乏愛心和人道主義精神,批評人們不講公德,不盡義務,沒有社會責任感。然而,面對閆家的困境,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愛心號召,短短幾天募得31萬元,除6萬用于治療,其余都霸王轉捐給當?shù)卮壬瓶倳?,恐怕就不能單純的指責社會冷漠,必得是相關制度出現(xiàn)了問題。 從善款的使用看,主體模糊和法律關系混淆是霸王轉捐的關鍵因素。學校只是捐款的發(fā)起人,不是捐款的所有權人,捐款的所有權人應該是參與捐款的全體師生和家長。顯然,大部分師生和家長并不知情的轉捐行為是非法的!另外,捐款是無償?shù)馁浻栊袨椋@種贈予是有條件的,即用于閆淑青本人治病和家庭。在目的沒有達到、條件沒有達成的情況下,贈予不能撤銷。目前閆淑青只做完器官移植手術,將來還要復查、服藥以及定期治療。治療未完,花錢不止,“目的”又如何“達到”?憑什么轉捐? 從善款的監(jiān)督看,不公開透明難辭其咎。一個原本鼓舞人心的慈善行動,監(jiān)督“虛無”,成為暗箱操作的肥沃土壤,稀里糊涂的轉捐了,不僅變了味,還讓捐贈者和受助者都抱怨不已。因為不排除善款挪作它用,甚至存在著一些部門借“公益”之名為本部門謀取不正當?shù)睦娴木薮箫L險。在呼吁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今天,慈善這種更為民間的行為,學校卻無視捐贈者的意愿轉捐,實在不應該。 因此,對捐款遭遇制度缺位的破解之道,主要在于公開透明、制度、監(jiān)督等有所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一種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刻不容緩。富蘭克林:“慷慨并不意味著多多地捐贈,而是明智的捐贈。”這雖然是針對受惠者而言的,但對慈善公益機構和捐贈者也有啟示作用。期望用合理的制度破解捐贈的尷尬,以服務于社會,以造福于人民。(泉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