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談“社會能量”的“正”與“負”
發(fā)表時間:2012-09-17   來源:人民論壇

  “正能量”一詞,應(yīng)該是取自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一書。這本書在青年人中影響頗大,從書的序言和目錄看,似乎是一本針對個體成長和發(fā)展的心理學著作。所謂“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書中具有突破性的觀點是:否定了“性格決定命運”、“情緒決定行為”等傳統(tǒng)認知;并提出“人的意念力來自人類自身,來自于人體的能量場,減少不該有的欲望,保持心態(tài)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這一能量場。人的意念越專一,這個能量場就越大”。最終具有“正能量”的人會覺得:“活著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當我們把針對個體成長與發(fā)展的心理學概念——“正能量”移植到社會層面,試圖使其成為一個群體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概念,甚至要將其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讓大家來遵從,這樣做是否妥當呢? 回答是否定的。說得嚴重一點,有偷換概念之嫌。

  就學術(shù)研究慣用的程序而言,對于“社會正能量”這個新概念,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怎樣定義“社會能量”?怎樣定義“社會能量”的“正”與“負”?最關(guān)鍵的是,由誰來定義“正能量”和“負能量”?不解決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隨意地說“正”道“負”,顯然都是不負責任的。

  慎談“正”與“負”

  大家都承認,當代中國社會正走向一個思想上多元、自由的社會。雖然這個評價似乎有點過高,但在具體國情下自己與自己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對于“多元”和“自由”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據(jù)我看來,思想上的認識并不一致。

  按照中國社會管理的傳統(tǒng)思維,也許少數(shù)社會管理者內(nèi)心深處并不認為“多元”和“自由”真是好事。計劃經(jīng)濟造成的管理慣習依賴的是這樣的秩序:“個人服從集體,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但是,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在已然形成社會階層分化的基本社會格局下,上述“準軍事”的管理方式顯然是有心無力了。然而,這仍然是某些地方上的社會管理者心目中最值得夸耀的手段。為了自己的“政績沖動”,動輒就“重拳出擊”,甚至把敢不敢用非常手段看作是“對執(zhí)政能力的考驗”,這也是暴力拆遷、暴力城管、暴力截訪……屢禁不止的根源。

  因此,隨意地去倡導 “社會正能量”,或隨意地去指責“社會負能量”,在特殊情形下也很有可能異化為:“聽話”為正,“不聽話”為負;“說好話”為正,“話難聽”為負;“不反對”為正,“反對”為負……所謂社會上的“負面情緒、消極思想和不良行為”,其實都有其社會根源。人民大眾誰不愿意正面、積極和優(yōu)秀,但我們所處的大環(huán)境就是一個混沌的世界。對個人而言,不正面、不積極、不優(yōu)秀其實是很難受的,所以才要找各種機會發(fā)泄。

  要有“妥協(xié)”的精神

  在一個多元的、自由的社會中,如何使各種不同的,甚至相互沖突的意見趨于一致,其實最需要的是“妥協(xié)”的精神?!岸嘣焙汀白杂伞睍姑恳粋€組織和個體都有一個涉及組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氣場,而且都想使自己的氣場最大化。因此,在有限的空間里,各個組織和個人的氣場難免會發(fā)生摩擦、碰撞甚至沖突。因此,我們要學會溝通、協(xié)商,無論是私人與私人之間,還是公家與公家之間,最重要的還是公家與私人之間,所有事情都應(yīng)該坐下來面對面地談判解決。談判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擺到桌面上來;第二步,講出支持自己意見的理由;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大家都要從自己原來的立場后退,讓出一個緩沖的空間;第四步,在各自做出妥協(xié)的基礎(chǔ)上達成一致,取得共識;第五步,對于達成的協(xié)議大家必須共同遵守。

  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在多元、自由的社會里,不可能有一個既定的最佳解決方案,利益攸關(guān)各方都能接受的就是最佳的解決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妥協(xié)”是現(xiàn)代社會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其實這與我們講的“包容”是一回事,但“妥協(xié)”的概念更具操作性。

  還有一點要強調(diào),社會管理者必須在“游戲”中扮演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裁判的角色,自身不能陷入?yún)⑴c博弈的任何一方,不能陷入利益關(guān)系之中。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任何游戲規(guī)則都將失敗。這就是當前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管理者實際上有很多方面在與民爭利。

  要堅守的不僅是倫理底線

  至于“堅守底線倫理”的說法,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認識誤區(qū)。一個社會,如果只強調(diào)“倫理底線”,其實已經(jīng)到了“禮崩樂壞”的邊緣。這么講,并非說中國社會已經(jīng)到了如此境地。從近年來歷次大災大難中體現(xiàn)出來的民間社會的公益慈善力量,無論是有組織的還是個人的,都說明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從來沒有停留在倫理底線上。

  之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想要說明的是,中國社會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也許有偏差。實際上,法律能夠維護的就是倫理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法律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非要做,那就是屬于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行為,就要受到懲治。但是,并不是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都可以做。現(xiàn)在盛行“法無禁止即自由”或“法無禁止即可為”,從道德層面來看,其結(jié)果就是所有的行為都將趨于倫理道德的下限。而停留在下限,一不小心就會跌入犯罪的深淵。若是將此本來很明確地局限于私域的說法擴展到公域,權(quán)貴階層大打“擦邊球”,就更有可能導致這個社會真正走向“禮崩樂壞”。

  要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經(jīng)濟上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社會領(lǐng)域卻欠賬太多,而社會領(lǐng)域的方方面面,都是與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guān)的。既然我們這篇文章談的是心理和社會心理,那就拿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解釋當今社會上 “負面情緒、消極思想和不良行為”的來源。

  社會心理學中著名的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將人的需要分成了5個層次,由低到高的排列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馬斯洛的理論還總結(jié)出一個有關(guān)“需要”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般來說,一個較低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人們就會轉(zhuǎn)而尋求高一層次需要。此時,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qū)使和激勵人們行為的主要動力。

  在經(jīng)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國人的需要層次正在發(fā)生變化,如今中國人溫飽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所以正在追求更高層次的安全、歸屬和尊重。但是,這樣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沒有得到尊重。且不說人們熱切期盼的“社會分配方案”從2005年討論至今尚未見分曉,就是“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剛剛搭起架子,馬上就又出來“延遲退休年齡”的笨招,人們因(經(jīng)濟)安全的需要而感受壓力,因歸屬和尊重的需要而溢于言表。應(yīng)該指出的是,這些社會現(xiàn)象都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如果要用“正”或“負”的社會能量來褒貶之,恐怕都不恰當。

  再贅述一次孟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jié)語:“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钡锰煜略谟诘闷涿?,得其民在于得其心,而得其心就要想民所想,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并且?guī)退麄兎e聚起來,他們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于他們,治天下的道理就這么簡單?!?唐 鈞/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項麗
分享到: 
4.55K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56002&encoding=UTF-8&data=AA0PwgAAAAcAAADsAAAAAQAw5oWO6LCI4oCc56S-5Lya6IO96YeP4oCd55qE4oCc5q2j4oCd5LiO4oCc6LSf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BlTr3yjbY8HBpnsgAvF0D_wMtkJAhQBfUQUdNuHN9VcJ41wclFpUOJOb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56002&encoding=UTF-8&data=AA0PwgAAAAcAAADsAAAAAQAw5oWO6LCI4oCc56S-5Lya6IO96YeP4oCd55qE4oCc5q2j4oCd5LiO4oCc6LSf4oCdAAAAAAAAAAAAAAAtMCsCEzfOMVC1fpnpu2eId_wtuFLFI0ACFAey8qC-wwHSGjX1NPv-uwDErRHd&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