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編者按
繼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diào)“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后,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diào):“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辈⒅赋觯骸拔幕孕?,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边@三個“更”,充分彰顯了“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間的關系,如何從時代的視角挖掘文化自信本身的價值意蘊?就此話題,本刊特別邀請兩位專家分別撰文進行闡釋,并同時摘編兩位專家的論點進行解讀。
文化自信是對文化的作用及其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的深度認同和執(zhí)著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關于文化發(fā)展繁榮的系列重要論述中,多次強調(diào)文化自信問題,把對它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他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zhì)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边@對我們加深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引。
以文化自信為根本,堅定“四個自信”
樹高葉茂,聯(lián)于根系,無論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根源于文化自信,都是從中華5000多年文明傳承中走出來的。沒有5000多年從未間斷的文化根脈,沒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品格的世代繼承,沒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理念的長期滋養(yǎng),沒有文化信仰的力量,沒有我們黨領導人民對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不可能形成中國特色的道路、理論、制度。
道路自信不能離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奮進、不屈不撓的民族,敢于和善于在重重困難和艱險中探索前進的道路,從未喪失民族自信心。在民族深受欺凌和宰割的時候,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入木三分地批判了那些“信洋、信神”的人,歌頌了“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苯詠?,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獻智獻力。洋務派的“以夷制夷”,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改良派的百日維新,一個個失敗了。但中國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但未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在民族危難中產(chǎn)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克服艱難曲折,滿懷信心地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建設、改革的實踐相結合,歷經(jīng)艱辛探索,矢志不移地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白咦约旱穆贰保_創(chuàng)、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著文化的自信,滲透著中華民族的追求,飽含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精華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結晶。
理論自信不能離開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同中華文化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形成發(fā)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個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納了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作為其思想精髓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作為其立論依據(j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其總體部局的“五位一體”和戰(zhàn)略布局的“四個全面”,作為其奮斗目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經(jīng)典的新集成、新語境,都是蘊含中華文化自信的印證,彰顯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因而更能為各級干部、廣大黨員和群眾所認知、所掌握,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根本行動指南。
制度自信不能離開文化自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我們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jīng)濟制度、法律體系以及各項具體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維系中建立和發(fā)展的。我們在深化改革中推進各項制度和體制的完善和逐步定型,一直伴隨著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強固及其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民主政治、民主協(xié)商、民族自治等諸多方面制度建設的推進,也需要文化的動力、文化的養(yǎng)分。我們講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于國情,從文化方面來說,就在于它符合中華文明的特質(zhì),符合人民的精神訴求、符合民族的心理認同,符合社會的主流意識。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是激發(fā)和加深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內(nèi)在情感和精神力量。我們的制度所以“服水土”,重要的是“服文化水土”,能夠深入人心,在推動中國的發(fā)展進步中不斷顯示“根本保證”的作用。
以文化自信為依托,鞏固共同理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蔽覀円獜奈幕木S度,在基礎、廣泛、深厚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為依托,不斷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加強文化支撐的力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中,文化是重要支柱,支柱越有力,大廈越穩(wěn)固。實踐反復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已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和國際社會的贊同。但是,也有極少數(shù)勢力逆勢而動,抵制、干擾甚至唱衰、拋棄社會主義的明火暗流不僅從未停息,而且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壯大而加劇。他們慣用的伎倆是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消解人們的精神防線,圖謀讓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失去文化的支撐。這深刻警示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yè)中,必須著力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源,培為政之本,激發(fā)正能量、新能量,提高抗干擾、排障礙、除誘惑、拒腐蝕的自信心、自覺性。
拓展文化感召的廣度。中華文化貫通于我國經(jīng)濟、政治、社會、生態(tài)建設的各個領域,滲入于生產(chǎn)、生活和人際關系,覆蓋著廣大地域、人口,具有廣泛性。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歌猛進,不斷取得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富于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愈加以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弘揚起來,使擁護、認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公約數(shù)”,愈加增大,在干部、群眾和各個社會階層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但在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復雜形勢下,國內(nèi)極少數(shù)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模式奉為“普世價值”大肆宣揚,西方敵對勢力不甘心中國的進步和強大,圖謀借助文化滲透對我進行分化、西化。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抓住“關鍵少數(shù)”,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辯證取舍外來文化,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凝心聚力,是我們必須自覺承擔的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使命。
開掘文化影響的深度。我們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理論底蘊、實踐底蘊、民心底蘊。它經(jīng)歷了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磨礪,經(jīng)歷了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的培育和洗禮,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下、在近現(xiàn)代接續(xù)奮斗中繁榮發(fā)展,經(jīng)受了歷史的考驗和實踐的檢驗,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所認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異常激烈、文化較量無處不在,講好歷史,特別是近代史、黨史和中國文化故事,深入開掘“形于中”而“發(fā)于外”的國家軟實力的文化資源,增強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共同理想的應有之義。
以文化自信為牽引,強化核心價值
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內(nèi)核是價值追求。增強文化自信,重要的是增強核心價值觀的自信。習近平同志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敝腥A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在民族的心理上打下了辨明真?zhèn)?、評判優(yōu)劣的思想道德烙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基本要素。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和當今時代的深化和升華,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會魂無定所、行無歸依。在新的形勢下,經(jīng)濟社會轉(zhuǎn)型引起的深刻變化,既為社會注入強大活力,又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不可掉以輕心的挑戰(zhàn)。我們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牽引,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強骨固本、筑基鑄魂工程,鍥而不舍、持久不息地抓緊抓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融會一體,深入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時代課題,指明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概括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是在站起來的基礎上富起來、強起來,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礎;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文明是衡量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尺,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鮮明特征,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和諧是社會與自然、社會各系統(tǒng)之間的和諧,建設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反映了人民的期待和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概括了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是同國家意志、人民愿望、法律規(guī)范相一致的自由,它的最高境界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平等是人人享有依法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公正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法治是維護社會系統(tǒng)正常運轉(zhuǎn)、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實現(xiàn)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概括了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是核心理念和永恒主題,敬業(yè)是立身之基,誠信是處世之本,友善是行事之道。
我們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充分發(fā)揮它在思想多元多變中的主導功能、在社會深刻變動中的穩(wěn)定功能、在見賢思齊育才用才中的導向功能、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中的奠基功能。
以文化自信為定力,不斷走向世界
當今,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我國以國際合作的倡導者、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走向世界,開啟了對外關系的新征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在各種思潮的激蕩中保持文化前進的正確方向。處于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社會全面開放、各種力量競相發(fā)聲、各種觀點眾說紛紜的當今時代,對增強文化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博大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吸納百家優(yōu)長,兼集八方精義,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意志抵御腐朽沒落的思想,識破偽裝,揭開包裝,使其原形畢露,難以藏身。在涉及指導思想、價值取向、政治體制、立國之本等原則問題上,要站穩(wěn)立場,旗幟鮮明,據(jù)理發(fā)聲,以理服人。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己的主心骨。面對“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要重過濾,能分析,會鑒別,善揚棄,擇善而取,辯劣而舍。增強文化定力,鐵心向著奮斗目標,不為各種錯誤思潮所左右,不為各種干擾所動搖,不為各種誘惑所迷暈,這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本功。
在對外關系中豐富文化的含量。隨著交往的對象、內(nèi)容、項目、方式越來越多,國家、地區(qū)、城市、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深,文化的滲透面越來越廣,文化的特質(zhì)和作用更加明顯。比如,在推動各方關系的全面發(fā)展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處理同非洲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中,講“真、實、親、誠”。在處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中講“親、誠、惠、容”。在處理中俄關系中,強調(diào)鞏固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在處理中美關系中強調(diào)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在處理中歐關系中,強調(diào)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伙伴關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歷史淵源、人文基礎,突出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營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環(huán)境。又如,走出去的企業(yè),堅持有利于所在國的發(fā)展、民眾權益的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優(yōu)化。援外的醫(yī)療隊,堅持發(fā)揚國際主義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誠心誠意為當?shù)孛癖姷慕】捣?,等等。在對外關系中,增強文化定力,豐富中國文化的含量,融貫中國文化的理念,對于樹立我國的良好形象、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加深同各國人民的友誼、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擴大交往中增強文化的話語功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在加深,同時疑惑、誤解也不少。我們在擴大交往中,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的底氣。對中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穩(wěn)步發(fā)展的本質(zhì)和成功的原因,做到理直氣壯地講,不能“無語”;對輿論的熱點,做到有針對性地講,不能“失語”,從多方面亮出一個真實的中國。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表達的本領,把中國的“自信”轉(zhuǎn)化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公信”。學會既講好面向世界的“普通話”,又講好面向不同地區(qū)的“方言”。努力把握國外受眾的關注點、疑惑點和接受程度、接受方式,講得讓他們愿意聽、聽明白,引起反響、產(chǎn)生共鳴。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體系建設,創(chuàng)新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達方式,運用現(xiàn)代的載體、平臺、工具,發(fā)出自己的強音,擴大文化話語權。同時,要與有說服力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通過一人一事、一舉一動,點點滴滴,久久為功,展現(xiàn)中國文明,反映中國風貌,樹立中國形象,提高中國聲譽。(蔣金鏘)
- 上一篇:
-
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
已是第一篇
-
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