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
1980年代的皖南農村,廣受尊敬的大抵四類人——村干部,村小老師,放電影的,開車的。大集體的時候,像點樣兒的車子只在兩公里遠的公路上看到過,一陣轟隆聲,后面揚起長蛇般的塵土,同時也在我們心里留下一串憧憬。
有一天,終于看到車子進了村子。那是一輛超級大的貨車,來到狹小的村口,費了很大的周折才掉過頭來。只見那個光著膀子的司機打太極似的,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在我們既羨慕又惘然的眼神中揮舞著兩只手,經過幾番進退,終于把偌大的車子給調了過來。
車子是來裝糧食的,就在大人們忙著往車廂里裝麻袋時,我們看把戲似地圍著車身團團轉,不時這里摸摸、那里按按,膽大點的還踮起身將整個腦袋鉆進了駕駛室,招來開車師傅一陣猛喝,嚇得我們一陣猛跑。
因為對車子稀罕,所以就稀罕起開車的人。方圓十里地,也就那兩三個能開車的,要把手扶拖拉機算上,那要多算上幾個。但在我們眼里,只有帶方向盤的才叫車,手扶的幾乎人人都能擺弄幾下,算不上數(shù)。村里有個四輪拖拉機,大塊頭的機車,驅動輪足有一米多高,配有兩個專職駕駛員,其中一個就是我家鄰居呆子叔。因為這,全村莊的人都對呆子叔高看一格,那眼神足以和看待老師相比,滿滿的尊敬和羨慕之情。
其實在鄉(xiāng)下干技術活的有很多,哪個手藝人不是從三年學徒起的家,磚匠、木匠、篾匠、鐵匠等等,任哪一行都不是隨意就能上手的??珊烷_車的相比,還是差了點意思。究其原因,大概和車子貴重有關吧。不像其他手藝,挑起一擔籮就是一切的家當,而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能開上車。那是貴重物,非一般人所敢奢望的。因為不敢想,一晃多年過去,能開車的還是寥寥無幾。
長大后發(fā)現(xiàn),當年的小伙伴有的竟然開起了車。其中有一位同學,念書時調皮搗蛋不說,還一個勁地練什么氣功,上初中后索性把念書這事給徹底丟了。就在我還在苦讀煎熬時,他提前成了社會人,到外地開起了貨車。
不知道他的車開得怎么樣,每每想起他小時候的行為,就不禁要為他捏把汗,總擔心他的車輪跑偏,或是又要惹出什么事端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非常多余,也足以說明,人生不必非得走在讀書這座獨木橋上,那位同學靠著開車過得很好。
鄉(xiāng)下物件冠以“車”的很多,如水車、獨輪車、板車,可與真正的“車”還差得遠。第一次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坐車,是跟著父親一起上縣城那回。我們在路邊車站等了大約一個小時之久,一輛老遠就能聽得見“哐啷哐啷”聲響的大巴車才緩緩駛來。抬腳上車的那一剎那才發(fā)現(xiàn),車子真大!里面空蕩蕩的,包得嚴嚴實實的車廂像一間長長的屋子,里面零星坐著幾個人,我隨便找個座位坐下,開始用心體驗坐車時的感覺。那是一種享受的感覺,猛然間眼睛就定格在了駕駛師傅的背影上,那一瞬間便有長大當一名駕駛員的沖動,心里頓時就對開車的產生了無限的崇敬。
那種崇敬和羨慕,隨著每次坐車就要交上幾角錢而變得越來越強烈,想到開車師傅每天可以兩腳不沾地就能來回跑著,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這種幸福感,又因不時看到路上穿梭而過的大貨車而有所改變,覺得這還不算幸福,真正幸福的應是那開貨車的,不僅腳不沾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脫離那固定的線路,不知道隨著車輪周游到哪里去了呢。
現(xiàn)在幾乎每天都離不開車子,眼前飄過的是車影,腳下移動的是車輪,大街上響得最歡的是那接連不斷的車喇叭聲。這歸結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使得我們實現(xiàn)了十多年前想都沒敢想的美好愿望??呻S之而來的煩惱也常常駐于心頭,不論是自己作為千萬駕駛員當中的一分子,還是作為行人靜觀那如龍的汽車隊伍,時常能夠感覺到“汽車文明”來得兇猛,顯然把國人的靈魂給落在后面。要說十多年前開車還算是一門謀生的技術,那現(xiàn)在基本是人人都是駕駛員了。有車沒車,先把駕照考了再說,每年暑假,駕校必然會迎來一輪學車高峰,已入學的大學生,才參加完高考的高中生,都齊刷刷地來到駕校訓練場。聽老師傅們說,以前學車不是這樣子的,得慢慢來,像熬湯一樣,等拿到駕照后就能上路了。而現(xiàn)今,拿到駕照和能不能正常開車是兩碼事,從安全講,差不多都要依靠個老手帶帶,免得慌里慌張鬧笑話、出事故。(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