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早先起源于美國同名的勵志叢書,傳入中國后,開始在《讀者文摘》里以美文的方式流傳。借著通訊手段的快速發(fā)展,微信、微博等成了熬煮這道雞湯的大砂鍋,炮制著美味,在朋友圈里,雞湯文是一大熱門,“X個足以警醒你一生的故事”、“看了這篇,我淚流滿面”、“超過X萬人點擊的感人視頻”,大有“沒有讀過雞湯文就不足以談人生”的趨勢。
流行初期,我也很好奇,這一碗雞湯,是如何進補我們心靈的?究竟是怎樣的心靈要來用這種醇汁厚味去填補?小我作祟,也曾私下悄悄丈量了一下自己的靈魂,是否也需要進補這些營養(yǎng),才能重新鮮活而透亮。于是,我也自備小勺,蹲在鍋旁,與甘之若飴的人們一起,去湊一湊這靈魂盛宴的熱鬧。
品咂過后,我承認,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充滿的都是大家所需求的“正能量”??勺x的多了,卻發(fā)現(xiàn),這些能量美文,與其說是雞湯,不如說是一針雞血,或能讓人瞬間亢奮、雄心壯志、蠢蠢欲動;或能勸人放下仇恨、擦干眼淚、棄惡從善。不過,當我們關(guān)閉網(wǎng)頁、退出微信,面對真實生活的時候,卻沮喪地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生活的能力依然那么有限,這一針強心劑的有效期,竟然如此之短!在業(yè)已形成的思維定勢、習(xí)慣模式面前,自己仍舊是那樣的無助與無力。
這是怎么了?是我們的靈魂太過匱乏,以至于雞湯的營養(yǎng)都無法滿足嗎?還是這種心靈補救法,本就存在問題?
我想,追究單方面的原因,總會有所偏頗,若從內(nèi)外因關(guān)系方面解讀,可能更為客觀。
首先,作為內(nèi)因,對心靈雞湯有所需求的人們,可能在生活的某個方面陷入困頓之境,他們渴望被引導(dǎo)、被指正,渴望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的效果。此時,“心靈雞湯”這種說法,吸引了大家。
國人的思維中,“進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養(yǎng)生概念。是雞湯,就該是有營養(yǎng)的吧?!多喝兩口,或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時,這些文章的內(nèi)容,也確確實實與我們內(nèi)心的訴求有著某種契合,從表面看,真的是說到我們心坎兒里了,于是乎,大家開始歡欣雀躍、奔走相告:快來看,我找到了一味靈丹妙藥,一劑濟世良方。
然而,殊不知,在中醫(yī)的理論中,講究“以通為補”。這種“補”,是需要我們首先要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找出自己的障礙所在,并一點點、一步步去改善、去疏通。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在相對時間長度中逐步完成的過程,需要橫向疏通與縱向深入并行擴展,從而在自然狀態(tài)下釋放障礙,完成修復(fù)、補充與提升。
因此,可以說“以通為補”是以內(nèi)在探求為主,而不是單方面強調(diào)“營養(yǎng)品”的補充作用。所以,當人們依賴并沉迷于“心靈雞湯”中時,也就忘記了自我是主觀能動的,若沒有腳踏實地的磨練,那些形而上的精神食糧,也就無法完成在行為實踐中的落地。
其次,再來看看“心靈雞湯”本身。它們往往通過一些小故事,用充滿知識、智慧和感情的話語,讓人有所感悟。
這本沒有錯誤。
然而,世界觀是需要與方法論相結(jié)合,落實到實踐中,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的。大家都知道,認識問題的邏輯思維過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蛇@些能量美文,真正涉及“怎么辦”的內(nèi)容,則相對抽象與概括。因此,出現(xiàn)了道理講了一大堆,可到生活中,卻不知該如何下手的情況。那些“心靈雞湯”的文章,在網(wǎng)絡(luò)中被傳來傳去,獲得認同容易,可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就很難了?!半u湯”們也就逐漸演化為人浮于事,事浮于皮,最終只是收獲了幾個“贊”而已。所以,如果能將這些善念良語,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方便在生活中踐行,那么,這些形而上的“心靈雞湯”,才會更加接地氣兒。
我們說,中庸之道,既不偏聽偏信,也不厚此薄彼,一切盡在一個“度”的把握上。對于“心靈雞湯”的解讀,不也應(yīng)該如此嗎?我想,書寫“心靈雞湯”的人,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宣揚善念,傳播愛心;而需求“心靈雞湯”的人,也是想改變自我,完善自我。只是這二者,若都能多多切入實踐,才能將這種善念發(fā)揮到極致,畢竟,我們的目的除了理解愛之外,更是要成為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