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薛天)地處陜西南部秦巴山區(qū)的紫陽縣,近年來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群眾的具體措施,逐步建立起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保障機制,干部作風煥然一新,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民調“考”出好作風 為了徹底杜絕部分干部“只出工不出力”現(xiàn)象,紫陽縣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立起社情民意調查中心,不定期抽查干部聯(lián)系服務群眾工作情況。 據了解,紫陽縣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收錄了全縣城鄉(xiāng)居民固定、移動電話18萬部,建起了覆蓋全縣94%的農戶(居民戶)的數據庫。民調中心可及時掌握群眾對干部服務工作的滿意率,并將百姓對干部的評價與干部日??己撕瓦x任掛鉤,構建快捷客觀的干部作風監(jiān)督考核評價體系,以制度倒逼干部主動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 縣委書記王曉江說,從2013年至今,紫陽縣已經有56名縣鎮(zhèn)干部被誡勉談話,5名擬提拔干部被“一票否決”。 在這種監(jiān)督機制作用下,紫陽縣干部作風得到很大轉變。 毛壩鎮(zhèn)種煙大戶曹德兵告訴記者,前段時間,自家種植的煙葉待烤之際,遭遇暴雨斷電,包聯(lián)干部龔輝冒著大雨和泥石流危險,騎著摩托車送來了急需的發(fā)電機汽油,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過去是我們追著干部屁股求幫忙,現(xiàn)在是干部時刻想著我們,主動為我們服務。”曹德兵說。 改革“改”出新形象 “吃拿卡要、生冷硬蹭、推諉扯皮、暗箱操作”,這些困擾行政審批中的頑疾毒瘤,過去同樣存在于紫陽縣部分干部中,嚴重影響了政府和干部形象。 為破解難題,紫陽縣主動公開縣級權力清單,把分散在48個部門的408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納入新建立的政務服務中心,按照“程序最簡、資料最少、收費最低、時間最短”的要求逐項清理,簡化手續(xù),重塑流程,法定審批時限壓縮了一半以上。 同時,紫陽縣還在政務服務中心建立起電子行政審批系統(tǒng),通過內部網絡運作,形成了前臺窗口受理、后臺部門審批、過程中心管理的審管分離格局,辦事群眾與審批人員不見面,構建防腐“隔離墻”。此外,審批事項各環(huán)節(jié)由電子監(jiān)察系統(tǒng)全程跟蹤,對即將到期的事項自動預警提醒,群眾辦的每一件事、審批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步步留痕。中心實行一個窗口收費,系統(tǒng)自動生成繳費單據,徹底杜絕了人情減免和亂收費。 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11月底,縣政務服務中心共受理各類審批審核服務事項56245件,時限內辦結率100%,滿意率99.7%,政府形象得到提升。 “紫陽模式”受表揚 除了上述做法,紫陽縣委、縣政府領導還在縣城廣場公開自己的照片、手機和分工,第一時間處理群眾訴求。全縣1300余名干部開通個人實名微博,主動把服務對象加入自己的微信、QQ群,隨時與群眾零距離互動。 在一系列創(chuàng)新服務群眾模式工作的驅動下,紫陽縣的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機制初步建立,干部主動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從運動式服務向常態(tài)化服務轉變,群眾的問題被有效化解在基層,縣域經濟得到了發(fā)展。 中央督導組領導在紫陽縣實地調研后,對紫陽縣的系列做法給予表揚,認為其有效回答了縣級層面黨的群眾路線“如何走、走多深、走多遠”的問題,認為這些做法“可復制、易操作、很管用”,具有較強的借鑒價值,值得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