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是革命老區(qū),是天津市“北生態(tài)”的核心區(qū)和重要的水源地。有津門百姓“大水缸”之稱的薊縣于橋水庫,承擔著保障天津1300萬人民飲水安全的重任,周邊產業(yè)發(fā)展受到嚴格限制,庫區(qū)15萬群眾年人均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低4000元左右,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仍然比較困難。這一“老大難”問題,幾屆縣委縣政府都沒有很好地解決,群眾始終有意見。自己到薊縣工作后,圍繞保水質、促增收,進行過專題調研,主觀上也有徹底解決的愿望,但考慮到這一問題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fā)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全力解決,僅采取了一些臨時性措施,結果水質沒保護好,群眾增收也不快。這件事也成為自己一直揮之不去的心結。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再次集中反映這個問題,讓我深感愧疚。 遙想焦裕祿當年,面對蘭考災害頻發(fā)、貧困落后的困境,立志“苦戰(zhàn)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帶領干部群眾治澇治沙治堿,短短15個月就干出感天動地的驕人戰(zhàn)績。想想自己,在推動解決庫區(qū)治污、群眾致富上,面臨的困難是不少,但多過當初的蘭考嗎?工作的難度是很大,但大過當年焦裕祿的治澇治沙治堿嗎?反思自己,庫區(qū)治污和群眾致富沒有真正下決心解決,主要是思想不夠艱苦、工作不夠艱苦、作風不夠艱苦,拼勁闖勁不足,沖勁韌勁不夠,遇到困難不是迎著上,而是推著走,缺乏焦裕祿那種“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 焦裕祿在治理當年蘭考“三害”過程中,充分相信群眾,緊密依靠群眾,廣泛發(fā)動群眾,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觀自己,遇到庫區(qū)這類涉及群眾利益的敏感問題,總是求穩(wěn)怕亂,得過且過。結合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即知即改,駐村入戶,蹲點調研,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特別是在研究制定于橋水庫生態(tài)補貼政策時,堅持由下至上、自上而下,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做到了政策基本平衡,群眾基本滿意。在此基礎上,借上級鼓勵扶持之機,全面制定了于橋水庫治污、群眾致富方案,下力量發(fā)動群眾推動落實。目前,臨水群眾搬遷、種植結構調整、植樹植草等工程進展順利,群眾十分認可,庫區(qū)大局穩(wěn)定。群眾如此之支持,工作如此之順利,出乎自己的預料。看來,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群眾的支持是寶貴的,只要像焦裕祿那樣時刻把群眾裝在心中,干事創(chuàng)業(yè)贏得群眾信任,群眾就會跟著走、一起干,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 踐行焦裕祿精神,關鍵在知行合一、真學真用。作為縣委書記,就要像焦裕祿那樣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擺正“公仆”與“主人”的關系,認真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盡心竭力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讓群眾享受到更多實惠。(天津市薊縣縣委書記 肖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