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阳,男,1991年7月生,河北省非遗“井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石家庄许红阳木雕博物馆馆长。许红阳出身于木雕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培养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接续十三代血脉传承,用热爱传承、推广了井陉传统木雕技艺。许红阳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好人”等荣誉。
十三代血脉传承 以精雕细琢筑牢技艺根基
井陉木雕属家族传承,由许氏一族传承十三代至今,拥有300余年历史。许红阳七八岁就经常跟随父亲到大山深处搜集雕刻木材,自幼每天看到的都是父亲的斧凿与刻刀,闻到的是木屑的香气,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看到一根根平平无奇的木头,在父亲的手中被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这让他深深的被古法木雕技艺所折服,自此木雕成为他最热爱的事情。
许红阳的课余时间全部用来研究木雕技艺,由于每天要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刻刀划破了手,他就找块布包上接着刻。有人问他:“现代工艺的木雕简单易操作,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功夫来学习传统技艺?”许红阳听到这些总是很激动:“现代工艺讲究的是效率,形似而无神,懂行的人一看细节就明白。学艺不易!传承不易!我作为井陉木雕传承人,一定要让更多人欣赏到这古法木雕工艺的美,要让真正的传统工艺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正是靠着这对非遗技艺的热爱,他长年累月的刻苦学艺,不到20岁的年纪就掌握了选雕材的要领和祖传的雕刻技艺。
一笔一刀寻突破 以传统文化造就绝美作品
许红阳始终坚持以技术难度更高的古法浮雕技艺进行雕琢,他认为古法浮雕的技艺精美,每件成品都会有独一无二的韵味,为追求作品更好的展示效果,他不断地在技艺上探索突破的方法,玉汝于成,最终将薄浮雕技艺的薄度升华至2-4毫米。他以自己独特的古法浮雕技艺创作的大型崖柏木雕《美人鱼》,将中国传统仕女的优雅风韵,与西方“美人鱼”的故事相结合,其态美自然,恬静娴雅,于2014年荣获雕塑届重要奖项——刘开渠奖。
2013年,他将一件两米长,500多斤重的崖柏树根进行雕刻,历时一年创作为《一带一路》,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原木的自然形体,雕刻了11匹骆驼,体态丰盈,气势昂扬,寓意为“一带一路”,利用崖柏原料上的天然孔洞作为城门,在旁边雕出城楼、参天古木,形似险峻的玉门关。该作品被送至“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进行展出,参观者在欣赏时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木雕山水人物的风致神韵、技法的高超绝妙,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赞美。
想方设法做传承 以公益事业推广家传技艺
许红阳知道,要想推广好木雕技艺,让更多民众了解到此非遗技艺的精妙,就必须将木雕推广开来。许红阳先后在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等10余所公立院校创建了木雕创新工作室,依托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将木雕课引入到高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小学生的劳动美育课和课后活动中,累计培训学生27000多人。他还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许红阳木雕博物馆,让民众接触木雕作品,先后接待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及其他社会人士等参观学习团队300余场次,累计接待量达50000余人次。
“笔刀篆刻,可以领略古人技艺的巧夺天工,精雕细琢,也是锤炼自身心性,我热爱传统木雕,不仅要传承下去,更要推广开来。”许红阳说。(责任编辑:高晟寒 安娜)